傳得沸沸揚揚的SA8000 標準,讓眾多中小企業緊張萬分。
SA8000 標準是何方神圣?是由歐美一些企業和行業制定的“社會責任標準” ,規定企業不能用童工,不能強迫勞動,不能拖欠工資,不能侵害環保,等等,宗旨是推行“市場經濟的人道化”。據報道,這項標準是一種民間認證,還不是國際通行標準,是否強制推行,還要由今年6 月份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有關會議決定。
這個尚未普遍執行的標準,讓許多出口企業驚出一身冷汗。有企業說,歐美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標準認證非常苛刻。你要通過認證,就得接受人家“驗廠” ,他們每次來都搞突然襲擊,往往到了廠門口才打電話通知,“驗廠”的內容涉及到員工的福利待遇、勞動強度、勞動保護等,就連廁所、食堂的各個角落也不放過,甚至細到洗手間里有沒有洗手液。去年有兩家企業不符合“標準” ,一家被跨國公司勒令整頓,另一家則干脆被停了訂單。這陣勢的確有點嚇人,有報道稱,很多企業為了順利出口,已經著手研究這個標準,爭取獲得認證,態度之謙恭認真,讓人刮目。
令人尷尬的是,標準中多數內容,在我們的《勞動法》中都有規定,但《勞動法》頒布實施了這么多年了,威懾力好像沒這么大。國法明顯“干不過”洋標準,為什么?
SA8000 標準不存在“執行難”的問題。如果通不過標準認證,與你做買賣的歐美企業,就不買你的產品。對于一個出口企業來說,產品壓在庫房里面賣不出去,是對它最大的懲罰。反觀《勞動法》之實施,如果一個企業因員工權益或環保問題被告上法庭,即便法庭依法判決了,也會因企業在一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難以執行。對于廠商來說,怕執行不下去的“法”,還是怕執行容易的“標準”,顯而易見。
SA8000 標準是個廠商之間的道德制衡體系,最拿人的地方在于,如果一個企業漠視社會責任和員工權益,不給員工和社會面子,別的企業就不搭理你,就不給你面子。這實際上就是在廠商之間的商業交往關系上,附加了道德評判的內容,廠商之間不僅利益相關,還在道德上互相監督制衡。然而,這樣一個道德“負擔” ,不是所有的廠商都能接受的:“在商言商”嘛,你和我就是個買賣關系,你只管看我的貨,管得著我給不給工人用洗手液嗎?“在商言商”成了影響巨大的潛規則,無形中在商業與道德之間掘出一條鴻溝,有誰一定要跳過去,要么被看成“書呆子” ,要么被認作“廣告策劃” 。試想,假如大家都戴著這樣一個文化心理眼鏡看問題,什么時候才能有廠商之間的道德制衡?什么時候《勞動法》才能受到應有的敬畏?靜下心來想想,SA8000 標準讓人怕,也不是什么壞事。管它是“洋”的還是“土”的,只要它能促進市場經濟人文化,能讓我們盡收“以開放促改革”之功效,那它就一定是好的,怕它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