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風險分析
安全管理其實就是風險管理,企業的安全管理就是基于對風險的管控來開展的,因此危險源識別和風險防控是兩個體系的核心內容。安全標準化在5.5.1要素中提出了安全風險管理的要求,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在4.3.1要素中提出了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要求。風險的辨識和防控流程:范圍(場所)的確定→活動、產品、服務→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分級→制定控制措施。
體系整合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風險辨識到不到位,評價是不是準確,控制措施是不是有效。因此,在體系整合前,首先需要在公司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活動,準確辨識出公司存在的安全風險及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的等級順序制定科學有效地控制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風險。這一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數據、文件、記錄等內容將作為公司編制各類安全規章制度的重要依據,即公司安全管理的主要文件應圍繞風險評價的結果來展開。
風險的辨識通常采用LEC法、LS法等方法進行識別和表述,且風險辨識是一個需要全員參與的活動,而危險預知訓練(KYT)是全員開展危險源辨識的有效手段。KYT起源于日本住友金屬工業公司,后來進過三菱重工和長崎造船廠的改善和日本中央勞動災害防止協會的推廣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方法。在我國,寶鋼集團率先引進了該項活動,在近幾年隨著“安全三化”、崗位達標等活動的開展獲得了迅速推廣。
KYT活動主要以小組為基本單元,針對各崗位的生產特點和工藝流程的全過程,以潛在危險為對象,開展的安全培訓和危險預知的活動。它是一種群眾性的“自我管理”活動,目的是控制作業過程中的危險,預測和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故。KYT活動體現了全員參與的理念,良好的KYT訓練可以使全體員工尤其是一線作業層員工都參與到危險源的辨識的活動中來,辨識更加到位,分析更加精準,控制措施更加易于實施。
公司通過危險預知訓練活動鼓勵全員參與風險識別活動,通過LEC法表述風險程度。